個人跨入數位學習超過 20 年,期間看過有些很炫、強調科技感十足的教學設計,例如 VR、AR 等,常常只是曇花一現、流於展示效果很難普及。道理就像紙張之前就有竹簡、羊皮等很精緻的書一樣,只有成本親民、能大量複製的印刷術才可以讓知識普及。
典型的課程設計
返璞歸真,典型的做法「教學、測驗和課程滿意度問卷」在一般應用就非常足夠,簡要說明如下:
- 教學
抓住「講解 - 提問 - 補充」這樣的循環模式就對了,而且還可以立即、且大幅度的提升教學品質,完整的說明可以參考「翻轉教室 2.0 ~ 上課同步錄影出高品質的教材」
- 測驗
直接將重點 (包括容易忽略、犯錯、誤解、混淆等) 設計成題目就好,並且 Open book 在 3 次機會內要考 100 分,從「考程度」變成「引導重點」,就是想辦法讓你學會,達到 10 倍速傳承經驗的效果,這也是企業教育訓練的目標。更深入的內容,可以參考:「設計測驗 ~ 確保學習成效的關鍵」。
- 滿意度問卷設計
網路上有很多好的範本,就依據需求找一份適合的,稍微調整一下就好,例如:如果想評估系統好不好用,題目就可以問「操作算簡單嗎?」,如果想推動影片中跳問題的應用呢?那就問「透過影片提問,讓學習者停下來思考重點,會有幫助嗎?」這類的題目。
一樣適用 80-20 法則,只要抓住以上關鍵的 20%,就可以滿足一般企業 80% 的訓練課程設計,是不是簡單又划算呢?而且在 xms+ 平台 (註) 上建立這樣的課程超簡單,只要 10 分鐘,教學可以參考以下線上短片。
備註:
xms+ 是一套整合職能知識庫、教育訓練和專案管理的管理平台,普遍應用在各大企業的教育訓練、知識管理和專案管理,在訓練嚴謹的醫學環境,有高達 70% 的醫學中心是採用這套系統。
報告,效果通常不太好
到公司外上課 (外訓) 有時候會需要在上課後「交報告」,畢竟花了這麼多成本 (報名費、請假等) 總是要有留點東西下來。只是效果通常不太好,原因不外乎
- 其他人看的動機不高
- 報告內容 or 上課講義沒人確認也不好確保品質
- 沒講解大概也不容易看懂
針對這些問題,比較好的做法是,交報告之外,最好再辦一個小型的讀書會進行分享交流,只是這在現實的環境中比較難推動就是了。
雖然內訓有時候也會要報告,但效果一樣不如預期。
因為大家都忙,老師沒時間批改,即使批改後學員也比較不會認真檢討 (和績效無關)。
評核,以職能為導向
除了學科之外,有些工作性質的操作、互動等術科就很重要,例如作業員、服務員等,這時候就可以再加上「考核」的課程活動,依據「能力」指標,一項一項觀察學習者是否已經獲得工作技能。
指標與考核要如何進行呢?
建議參考 EPA 勝任能力的模式,這是訓練非常嚴謹的醫學訓練所採用的方式,裡面清楚定義工作需要具備的能力 (里程碑),並依此設計考核指標,選項只有簡單的「通過、不通過、無法觀察」,標準更客觀也容易考核。
以急診科醫師為例 (
參考來源),就需要具備 23 項專業的核心能力,每一項核心能力又依據等級 (level 1~5) 細分成多項里程碑 (如下圖),課程就可以依據這些設計
- 教學目標, 例如:「緊急穩定處置」專業能力以及其中的「辨識異常生命徵象、執行急救後再次評估病況、...」等里程碑
- 測驗
- 對應的考核指標
進行有系統且嚴謹的訓練規劃與課程設計。關於更多考核的說明,可以參考另一個主題:「
成效評估」。
重點整理
理想上,
企業教育訓練的課程設計,應該是
依據工作需要具備的能力 (里程碑),進行課程安排與教學。
知識型的內容,可以利用測驗來引導學習重點。
術科操作、互動的部分,再透過考核來觀察是否達成教學目標。
實務上,
大部分企業的課程設計,簡單的 3 項活動 (教學 + 測驗 + 滿意度問卷) 就可以滿足一般的需求囉。